历史故事_故事大全_名人传记-耀州区气象局历史故事
耀州区气象局历史故事广告位

焦菊隐简介焦菊隐的作品焦菊隐的成就有哪些?

时间:2019-02-27 11:13:24编辑:文二

焦菊隐简介:焦菊隐的作品有哪些?焦菊隐的成就有哪些?本文这就为你介绍:

焦菊隐简介

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,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。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,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,1930年创办了“中华戏曲专科学校”并任校长,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。

焦菊隐简介焦菊隐的作品焦菊隐的成就有哪些?

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,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,同年回到祖国,从事戏剧教 学和导演工作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。1952年起,任剧院副院长、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。

焦菊隐对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有精深的研究。他的艺术作风和治学态度勤奋严谨,勇于创新,在话剧舞台艺术实践中,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,他的导演创作方式对形成剧院的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。

他的导演创造,善于吸收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,融会贯通地运用话剧艺术,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
焦菊隐的作品有哪些?

一、导演《夜店》

焦菊隐在忙于教学的同时,没有忘记戏剧实践活动。1947年他应中共地下党北平演剧二队的邀请,执导了话剧《夜店》。这是根据高尔基的名著《底层》翻译改编而成的。

焦菊隐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,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。该剧在建国东堂连演三十多场,引起轰动。

后来,焦菊隐又排演了夏衍的话剧《上海屋檐下》、欧阳予倩的京剧《桃花扇》,将莎士比亚的名剧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改编为京剧《铸情记》,在戏剧的多个领域进行探索。

二、导演《龙须沟》

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老舍,应邀写了反映新旧社会变迁的话剧《龙须沟》,特邀当时已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的焦菊隐执导。

在排演时,焦菊隐特别强调演员要有真实的内心感受,他带头组织演员下基层体验生活,后来体验生活成为人艺的一项传统。

1951年2月,《龙须沟》在北京剧场演出,获得巨大成功。这台戏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与风格,为北京人艺奠定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基石。

焦菊隐简介焦菊隐的作品焦菊隐的成就有哪些?

三、执导多台大戏

1952年6月12日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,曹禺任院长,焦菊隐、欧阳山尊为副院长。

在北京人艺,焦菊隐担任导演先后排演了郭沫若的《虎符》、《蔡文姬》、《武则天》,老舍的《茶馆》,田汉的《关汉卿》、《名优之死》等。

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的戏曲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话剧中。他一台剧一种风格,不抄袭别人,也不重复自己,扎扎实实地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。

焦菊隐排演的这一台台大戏,都是在首都剧场上演的,首都剧场成为焦菊隐排演的戏剧最集中上演的地方。

焦菊隐的成就有哪些?

焦菊隐治学严谨,勇于创新,他善于把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,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话剧艺术当中,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导演学派。

他强调以导演为核心的共同创造思想,主张演出集体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"二度创造",表演创作中不能忽视"心象"孕育过程,并以深入开掘和鲜明体现人物性格形象为创作目标。

焦菊隐所创立的以北京人艺为代表的导、表演理论的中国学派,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。

首先是焦菊隐建立在“戏剧-诗”观念基础上的导演理论。焦菊隐将导演看作是一种二度创造的艺术,这种二度创造要求导演深入理解剧本,体验作家,将导演自己的创造性与剧作家的创作动机结合起来,从而找到最适宜表现剧本特定内涵的舞台演出形式,真正传达出剧本的底蕴,并在舞台上营造出诗意的氛围。

其次是焦菊隐以“心象说”为核心的表演理论。作为将斯氏表演体系与中国话剧现实相结合的产物,“心象说”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有效地纠正了20世纪50年代初片面理解斯氏体系,空讲体验所造成的偏颇,为中国话剧演员,尤其是青年演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创造角色的方法,而且在若干环节上发展了斯氏体系,弥补了斯氏“体验说”的某些缺憾。

焦菊隐简介焦菊隐的作品焦菊隐的成就有哪些?

第三是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理论。通过将传统诗学和戏曲美学融入现代话剧理论,焦菊隐提出了话剧民族化的若干美学原则,如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,由形似而达到神似,以少胜多,以动带静等等。

他还分别探讨了话剧语言、结构、表现技巧如何既借鉴传统戏曲同时又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并从理论上予以概括,试图创立一种话剧的“现代的民族形式”。所有这些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。

焦菊隐的导演成就倍受称誉,被认为是“五四以来的戏剧艺术──特别是导演艺术最高成就之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