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8-09-29 13:20:19编辑:文二
革命样板戏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对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海港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奇袭白虎团》,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、《白毛女》以及交响乐《沙家浜》的特殊称呼。
1958年,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戏剧改革,并于当年6月13日至7月4日召开了《戏剧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》,提出了“以现代剧目为纲”的号召。
而真正将富有革命意味的现代戏剧付诸实践,是在20世纪60年代。1963年,江青以没有任何职务的特殊身份要求文化部、中国京剧团、北京京剧团改编排演《红灯记》、《芦荡火种》。
1964年6~7月,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京剧现代戏演出,在这次演出中,《红灯记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奇袭白虎团》、《红色娘子军》、《海港》、《杜鹃山》等都已经出现,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部分剧目的演出,并在演出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,将《芦荡火种》改名为《沙家浜》。
之后,江青又在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,大谈特谈现代京剧改革的意见。
1966年11月28日,“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”在北京召开了首都文艺界“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”,当时任“中央文革小组”组长的康生在会议上宣布,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海港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奇袭白虎团》,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、《红色娘子军》以及交响乐《沙家浜》等8部文艺作品为“革命样板戏”。
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,为纪念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25周年,北京举行了8部革命样板戏的大会演,毛泽东、林彪、周恩来及“中央文革小组”其他成员观看了部分剧目演出。
同年6月,在《红旗》杂志中刊登出《谈京剧革命》的文章,其内容就是江青所谈的关于京剧改革的意见问题。
20世纪70年代初,革命样板戏在江青等人的直接控制下,达到了高潮,中央及各地的剧团都组织培育“样板团”,革命样板戏也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并组织巡回演出,还出版了大量有关书刊以进行宣传,希望建立起样板戏的权威性和唯一性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重提百花齐放,样板戏一落千丈。
20世纪90年代之后,人们开始对革命样板戏进行重新审视,甚至在有些文学史的著作中还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。
革命样板戏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是作为一种高度政治化、概念化的文艺形式来进行阐释和宣传的,从剧本的创作到演员的表演无一不受到政治话语的支配,几乎将艺术彻底地工具化,是极“左”路线的产物,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畸形的艺术产物。
但是它也并非毫无艺术价值:
首先,革命样板戏拥有许多优秀的音乐唱腔,这些音乐唱腔朗朗上口,超出了当时的政治理念,具有独特的价值,是样板戏得以生存和流传的基础。
其次,在题材内容方面,革命样板戏虽然缺乏创作性,但是在技术上,它确实已经达到相当精致的程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