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8-04-24 11:03:01编辑:梓岚
据统计,我国见于文献的姓有5600余个,其中单姓3400余个,复姓2000余个,三字姓140余个。这些姓是怎样来的呢?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:
1.因地为姓。这又有两种情况。一是以祖先居住的地方为姓。据说伏羲居于东方,故其后代即以“东方”为姓。商代傅说因操筑于傅岩(山西平陆)而姓傅,子孙因之。
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分居于国都临淄的东郭、西郭、南郭、北郭,其子孙也就以东郭、西郭、南郭、北郭为姓;鲁公子遂(庄公子)居于东门,子孙世姓东门;郑国大夫居于西门,子孙世姓西门;虞国大夫百里奚居于百里,子孙遂以百里为姓。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汉代。
诸葛亮的祖先原本姓葛,居诸县(今山东省诸城县),后迁阳都(今沂南县境),为与当地葛氏相区别,故姓“诸葛”。二是以封地为姓。如周穆王的御者造父因封于赵城(今山西赵城县)而得赵姓;卫鞅(公孙鞅)因封于商(陕西商县)而得商姓;鲁大夫展禽封于柳,子孙便以柳为姓;晋公子重耳封舅氏狐偃于五鹿(河南濮阳东北),子孙遂以五鹿为姓;赵奢破秦有功而被赵惠文王封为“马服君”(马服,地名,在邯郸西北十里),子孙遂姓马。又如,卢姓乃因其祖先曾封于卢(齐邑)而得姓,钟姓乃因祖先曾封于钟(楚邑)而得姓,皆是。
2.以国为姓。如齐姓源于姜尚封于齐国,陈姓源于舜后封陈国,宋姓源自微子启封宋国,英、六源自皋陶(偃姓)之后封英国、六国(皆在安徽境内),皆是。又如朱姓,原本为邾,而邾乃周代小国,鲁之附庸(在今山东邹县东南),战国时灭于楚,故其子孙去“邑”旁而以朱为姓。至于鲁、晋、郑、卫、吴、燕等,原本都是姬姓,后皆因所封之国而有其姓。
3.因官爵为姓。如司马、司徒、乐正、太史等都是以祖先曾任之官为姓。司马为掌军事之官,司徒为掌教化之官,乐正为乐官,太史为史官。他如相、宰、尉等,也都是由祖先的官职所得的姓。还有李姓,或谓“食木之子得活因以为姓”,或谓治玉而得姓,而郑樵《通志·氏族》则谓皋陶为尧大理(法官),以官命族为理氏,而理、李古字通。这样说来,李姓也是因官而得。至于王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公孙等姓,则是由封爵所得。周制,国君之子称公子,而公子之子便称“公孙”。
4.以职业为姓。应劭《风俗通义》说;“氏于事者,巫、卜、陶、匠是也。”巫即神职人员,卜掌占卜预测,陶为制陶器者,匠为制作之工匠。除此之外,像“奕”之以善奕得姓、“屠”之以屠业得姓、“樊”之以围篱得姓,其姓的来源也皆与职业有关。
5.以祖先的名、字或谥号为姓。如鲁公子姬展(鲁孝公子)之孙有展无骇、展禽,齐公于姜高(齐文公子)之孙有高傒、高柴,郑武公子共叔段(姬姓)之后为段氏,晋毕万之后为万氏,齐公子骆(姜姓)之后为骆氏,皆是以祖先之名为姓。宋国的公孙嘉,字孔父,其后代便以孔为姓;鲁公子牙,字叔,其后代为叔孙氏;鲁公子友字季,其后代为季孙氏。
凡此,又皆是以祖先之字为姓。古代,以祖父之字为姓者最为常见。以郑穆公后代为例:其子公子喜,字子罕,子罕之孙便为罕虎;其子公子偃,字子游,子游之孙便为游吉;其子公子发,字子国,子国之子为公孙侨(即子产),子国之孙即为国参。以祖先谥号为姓者,如周文王之后姓文,宋穆公之后姓穆,宋武公之后姓武,楚庄王之后姓庄等,皆是。
6.改姓。这也有几种情况:
一是由国君赐姓。如汉代的娄敬、项伯皆赐姓刘氏,子孙也以刘为姓。唐代徐世勣赐姓李,称李世勣;又因避李世民讳,称李勣,子孙遂以李为姓。
二是冒姓。如汉代卫青之父姓郑,青随其母,冒姓卫。灌夫之父张孟,为灌婴舍人,灌夫遂冒姓灌。
三是因避讳而改姓。如东汉避明帝刘庄讳,改庄氏为严氏(如以庄助为严助);西晋避司马师讳,改师氏为帅氏;唐代避李隆基讳,改姬氏为周氏;又唐代避宪宗李纯讳,改淳于为于氏;五代后晋避石敬瑭讳,改敬为文氏(如文彦博)或苟氏等。四是因音近而改姓,如“韩”变为“何耿”变为“简”即是。
7.来自少数民族的姓。如长孙、万俟(màqí)、宇文、慕容、贺兰、拓跋、尉迟、呼延、哥舒、耶律、蒲察、完颜等,皆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姓,今天已成为复姓的一部分。有些少数民族在姓氏上愿意改从汉族的形式,并对他们原有的姓加以改造,以适合汉字的特点。
如满族之爱新觉罗取其义而姓金,佟佳氏改姓佟,关尔佳氏改姓关,富察氏改姓富,伊克坦氏改姓伊,那拉氏改姓那;回族之穆罕默德取其第一音节而姓马,白笃鲁丁取其第一音节而姓白,皆是。